甘肃山丹:开创“人才兴县”新局面******
【科技政策扎实落地·看招】
“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丹人,我要充分发挥一技之长,为家乡的肉羊产业发展出一份力……”日前,中国农业大学特聘研究生导师、甘肃省张掖市市管拔尖人才、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高志卿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。
山丹县是半农半牧县,也是甘肃省肉羊产业大县之一,特产“山丹羊肉”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肉羊产业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。但是,专业技术人员老龄化严重、技能型、工匠型人才极度匮乏,肉羊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受阻,科技创新力度不强,严重制约了肉羊产业发展。
自高志卿及团队申请实施“人才培养支撑羊产业高质量发展”重点人才项目以来,先后获得项目支持资金16万元,培育乡村工匠65名,专业技术人员15人,产业带头人25人,确保山丹羊产业发展“后继有人”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。这为山丹县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。
强引领 凝聚人才发展合力
近年来,山丹县通过树立“一把手抓第一资源”责任意识,建立了党委政府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,实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重大事项报告。
据了解,该县出台的《山丹县“十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实施方案》,配套制定项目平台、岗位职称、柔性引才、生活服务等多项优惠政策措施,投入近2000万元,创新设立“千万人才专项引导资金”,形成“1+X+N”人才“引育用留”闭环体系。
“借助县上实施的‘两站一学者’计划,我们柔性引进高层次医疗专家(团队)8个,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群众看病难、看病贵、看病远的问题,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同质化的医疗服务。”山丹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朱成善向记者介绍引才用才工作。
山丹县聚焦县域医疗卫生领域短板弱项,实施“两站一学者”柔性引才计划,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医疗机构达成帮扶协议,邀请知名专家(团队)来山丹开展诊疗活动。截至目前,共诊疗患者6000多人,节约群众外出就医费用3000多万元,以人才工作“小切口”,解决民生事业“大问题”。
促发展 营造近悦远来氛围
“之前还担心一人租房不方便,没想到人才公寓的环境设施这么好。”作为第一批入住人才公寓的高层次引进人才,王治国在拿到公寓钥匙后兴奋地说。
为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“安居之忧”,让他们在工作上“轻装上阵”,山丹县大力打造安居工程。配套出台高层次人才租房补贴政策,共投资130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“人才公寓”22套,配套建成集学习交流、健身休闲为一体的“人才之家”,为入住人才提供全方位的生活设施,实现来丹即住、居而无忧,目前第一批共6人入住人才公寓。
今年以来,全县共组建7个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深入10个乡村建设省级示范村和24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指导,安排37名市、县管拔尖人才,以“揭榜挂帅”方式深入乡村一线解难题、助发展,选派27名优秀人才到11个重点产业示范基地担任技术指导员,为乡村振兴、产业发展赋能助力。
“我们会用最大的诚意、最优的政策、最好的环境留住人才、集聚人才、用好人才,推动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向好发展。”山丹县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、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赵学涛说,今后,山丹县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,聚焦工业主导型和生态功能型发展定位,不断激发人才“内生动力”,开创“人才兴县”新局面。(本报记者 颉满斌 通 讯 员 朱 韬)
戏曲艺术焕发新的魅力和风采(3)******
上述综合性、虚拟性、程式性,是戏曲被普遍认可的三大特质,它们支撑起戏曲艺术的巍峨殿堂。传承发展戏曲艺术,就要立足这些艺术特质,既看到它们是戏曲艺术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,是适应社会变革脉动、遵循艺术变迁规律、凝聚多元因素合力的结果,也要看到它们背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,积淀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、思维方式和美学精神。更重要的是,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,将这些艺术特质发扬光大。
学古不泥古,破法不悖法。通过守正创新实现戏曲艺术繁荣振兴,是时代的呼唤、人民的心声,也是其本身赓续传承的内在需要。一方面,要紧贴时代脉搏,用戏曲艺术涵养时代精神,以时代精神丰富戏曲艺术,推动戏曲艺术思想内容和表达程式与时俱进,给予戏曲艺术特质以新范畴、新概括;另一方面,坚持分类施策,结合剧种特点,在流派、剧目、题材、主题上进行新创造、新表达,增强艺术感染力、舞台表现力、社会传播力,持续增强对受众群体尤其是青年人的吸引力,开拓戏曲艺术的新境界。
对接当代需求,实现多重价值
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发挥文化引领风尚、教育人民、服务社会、推动发展的作用,需要全面释放戏曲艺术的审美、教育、娱乐、交流等多重价值功能,使戏曲艺术与当代文化相适应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,唱响新时代意蕴悠长的梨园新声。
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始终是戏曲艺术的根本价值所在和生存发展的社会根基。进入新时代,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,对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重视,文化需求高品质、多层次、个性化的特点更趋明显。戏曲艺术发展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变化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抓好经典剧目挖掘、整理和传承,抓好剧目编创生产,坚持传统戏、新编历史剧、现代戏并举,拓展风格流派,提升供给质量,推出更多反映人民内心世界、丰富人民文化生活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戏曲作品。要把高素质戏曲人才培养放到战略位置,“出人”才能“出戏”,遵循戏曲人才成长规律和戏曲传承特点,融通传统培养方式和现代育人理念,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戏曲名家和戏曲人才队伍。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